日前,泉州市政府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促进纺织鞋服行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给泉州的纺织鞋服业注入了“强心剂”。其中,支持企业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为政府促进纺织鞋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纺织鞋服是泉州市的五大传统产业之一,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构建起涵盖棉纺、化纤、织造、染整、制衣、辅料等较为完整的纺织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年产值超3000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集群。
可在市场低迷、产品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用工难等因素影响下,不少企业陷入高库存危机。许多企业纷纷通过压低成本、降低价格来维持订单。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工业管理与设计中心主任韩永生教授坦言:“泉州纺织鞋服企业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福建宏远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纯棉纱线面料为主的企业,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宏远集团选定新溶剂法竹纤维为新的突破点。这种新工艺的优势在于,生产过程零排放的同时溶剂回收率达到97%以上,产能增加的同时,产品品质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纺织新材料领域,国外Lyocell纺丝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想引进这样一套设备,至少要10多个亿,这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在泉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宏远集团走上自主研发之路。泉州市科技局提出了建设竹纤维产业联盟的构想,将纺织装备企业、纺织原料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科研高校联合在一起,共同突破纺织行业关键技术瓶颈。
不久之后,宏远的这个竹纤维纺织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年,这条“5000吨/年新溶剂法竹纤维纺丝生产线”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5月,产品投入市场。宏远集团陈总透露:“国内棉的价格每吨大概是14500元,而竹纤维能卖到4万~5万,还供不应求。”
宏远集团通过新产品、新工艺,突破企业困局,寻找出新的增长点。可即便如此,宏远依然面临着和众多企业一样的困境:缺资金,用工难。陈总说:“订单纷至沓来,可我们生产线每天只能生产10吨,没有资金添置新的生产线,技术工要半年才能上线作业,招工困难。”
对此,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李世其院长指出:“要提高机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早在2013年,泉州就率先在全省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
仅2014年一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周济三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知名院士、专家莅临泉州,深入一线企业考察调研,并将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样板和实践案例。
自“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实施以来,在纺织鞋服领域,永信数控开发的针织绣花装备年产1200台,年产值2.7亿元。
永信数控董事长林辉煌介绍:“平绣机工作效率抵得上七八名员工,工作效率提高5至10倍。”这是典型的“机械换工”实例。
不仅如此,已有10个纺织机械新品种由“数控一代”示范企业自主研发而成,1000多套国产数控和伺服系统在纺织鞋服行业推广,并在制鞋领域也建立起了柔性制鞋过程自动化生产线。